本学科可追溯到 1956 年并校之初的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,2000 年获得材料学博士点,2003 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。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国家重点实验室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 4 个国家级平台、7 个省部级平台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特色专业,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复评。在徐德龙院士引领下,强调原始创新,以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难题为导向, 注重产学研用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,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,国家发明奖 1 项,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。
(1)学科方向与优势特色
立足西部,面向国家及行业重大需求,形成了资源循环理论与工程、高温结构材料、生态建筑材料、能源转换与存储材料、先进金属材料等五个学科方向,为我国建材、冶金及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。在过程工艺节能减排、固废资源化利用、绿色耐火材料等方面优势特色明显。徐德龙院士团队创立的高固气比悬浮换热反应理论体系及系列技术,显著提高气固两相换热传质效率,极大推动水泥行业增产节能减排,以及低品质、难处理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。集成创新冶金渣大规模替代水泥熟料制备高性能生态胶凝材料技术,显著提升低能耗超细粉磨技术与装备水平,开发高性能混凝土掺合料制备及气化炉渣高附加值利用技术,推动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。开发出纳米碳氧化物系列复合粉制备与应用技术、梯度密度的尖晶石质轻量耐火材料制备技术等,成功应用于钢铁冶金、水泥窑用耐火材料,低碳轻量促进耐材绿色发展。
(2)人才培养目标与生源情况
培养基础理论扎实、专门知识系统深入,掌握学科前沿,能在建材、冶金、新材料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、技术开发、工艺设计、经营管理等工作,具有家国情怀、科研创新能力强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。近五年招收博士生 96 名、硕士生 568 名,生源来自 26 个省市自治区,优质生源比例近 70%,校内生源比例约 20%。
(3)国内外影响
评估期内,本学科曾为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指委副主任委员、无机非材料教指委主任委员、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单位。现为教育部材料类教指委委员、陕西省硅酸盐学会理事长单位。材料科学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%。创办“秦巴论坛”并发布《秦巴宣言》,对推进秦巴山脉区域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产生重要影响。 与英国 UCL 大学共建中英科学桥水泥基材料联合实验室,承办教育部首届丝绸之路新材料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研讨会、主办第二届先进胶凝材料会议、“第二届全国高校功能材料专业联盟会议” 、“第七届国际耐火材料学术会议”等国际国内重要会议,反响强烈。